|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柞水县戏曲演出

柞水县戏曲演出

关键词:柞水,柞水网,柞水在线,柞水万网传媒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柞水县人民政府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zhashu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7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一、演出
外地班社、剧团:清道光、光绪年间西安“姚正班”和“鸣盛社”曾来孝义厅,在厅城、石嘴子、车家河、营盘、财神庙演出汉剧二黄70多场。民国36年(1947)前,安康“同心汉剧社”、镇安“五福社”、西北农林科学校抗敌后援分会救亡剧团及商州、山阳等地戏社来柞水,在各地演出200余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0~1992年,陕西京剧团、商洛剧团、镇安剧团、湖北郧西剧团、河南新乡剧团等,来柞水演出173场,观众达18.5万人(次)。
专业剧团:1957年8月,将石镇业余剧团改为县办职业剧团,主演汉剧二黄。1958年12月,撤销柞水县制时并入镇安剧团。1961年恢复柞水县制后,于1971年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2年扩充演职人员,成立文艺工作队,1979年改为柞水剧团。至1992年的22年间,共排演大型秦腔剧39部,小型秦腔剧68幕,大型眉户剧11部,大型花鼓剧7部,大型歌剧6部,小型歌剧56幕,观众总计达59.38万人(次),平均每场观众482人。其中在本县演出1021场,平均每年46场,观众达43.8万人(次),平均每场429人。1978年后,实行售票演出,至1992年演出697场,收入22.75万元,平均每场收入326.5元。1993年5月在“商洛地区柞水县志评审会”期间,县剧团演出龙赓贤编写的秦腔历史剧《杖妻),观众达1000余人。
业余剧团:民国初至36年(1947),柞水共成立二黄班社5个,花鼓二棚子班社6个,演出千余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先后成立城关、石镇、下梁、红岩寺、曹坪、东川、石坪(石瓮)、太河、东坪9个业余剧团,1956年成立肖台牛槽沟业余剧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禁演古典戏,全县焚毁业余剧团古典戏剧服装、道具1803件,价值167320元,全县10个业余剧团除牛槽沟业余剧团外,其余均被迫解散。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至1984年,恢复、成立东坪(杜家村)的东风、松林和营盘、凤镇、红岩寺、石坪东干沟、万青、肖台金刚业余剧团,加上一直保留下来的肖台牛槽沟业余剧团,全县共有业余剧团9个。这些业余剧团在县文化馆的扶持下,因陋就简,不计报酬,为人民演出。演出的二黄剧目有《回龙阁》、《铡美案》、《逼上梁山》、《辕门斩子》、《黄鹤楼》、《连台山》、《纪家山》、《天门阵》、《回荆州》、《芦花荡》等;花鼓有《占花墙》、《嫂劝姑》、《新官上任》、《土公送子》、《蓝桥会》、《夫妻观灯》、《钉缸》等;秦腔有《三断奇案》、《福寿图》、《赵氏孤儿》、《二进宫》、《铡美案》、《金玉奴》、《三回头》、》《柜中缘》、《杀狗劝妻》等。1984年全年共演出234场,每团平均26场。肖台金刚业余剧团至1992年荣获各地群众赠送的锦旗12面。县文化馆1955~1992年共举行6次规模盛大的业余戏剧会演和调演。简坤山编《借银》、李自强编《红草医》、宁启金编《补课》,曾参加过商洛地区会演。1981年县文化馆集中业余剧团演员,演出龙赓贤编花鼓戏《藏粮》(又名《产量问题》)、眉户剧《“爱”》和简坤山编眉户剧《劝夫》,在县城演出9场,座无虚席,剧院走道和6个门口都挤满了观众。
二、演出习俗
清代和民国时期多利用庙会演出,日期有定规。每会一般演出三天四夜,每天三场,每场平均4小时。庙会期间一天为正会,当晚要演天明戏,半夜虽有一段休息时间,但要有一人“坐冷台”应付场面。多由一名化妆好的演员坐在台中,先慢诵几句坐场诗,再清唱一段剧词,一般在1小时左右。
班社都备有戏摺(即剧目本),于开场前着人送会首或当地士绅点戏,表示客随主便。开演前打两次锣鼓,称“打闹台”,借以告知观众就要开演了,赶快入场,并催促演员入台。如某一主角未入台,以两声长号催唤。
正会日演出必有“神戏”并加“捎戏”(小折)。演“神戏”时,庙会主持鸣炮送来酒肉、蔬菜等物,对班社演员表示酬谢、鼓励。正会当天必有“打加官”插曲,即由一人着蟒袍、戴面具、持笏板扮作天官模样,笑容可掬地方步至台前,甩袍抖袖,展出“天官赐福”锦幅,再由后台人高呼“给××升官”或“给××贺喜”。天官鞠躬行礼后,回至后台,待台下被祝贺人送来赏赐后,复出答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述习俗一律革除。戏目由剧团自定,以海报告知。露天剧场,拒小吃摊点于场外,剧场比较安静。
三、演出场地
戏楼
东岳庙戏楼:位于红岩寺街南头,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民国9年(1920),复修彩绘。戏楼前有场地,可容800余人。现保存完整,仍可作演出。
娘娘庙戏楼(又称碧霞宫、帝王庙戏楼):位于石镇街北头,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戏楼前有场地,可容800余人,现因年久失修,有倒塌危险。
三官庙戏楼:位于下梁夜珠坪,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毁于1953年。
城隍庙戏楼:在旧县关孝义厅城(今柞水县城),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戏楼前有场院可容1000余人。同治元年(1862),毁于战乱之中。
关帝庙戏楼:在旧县关孝义厅城南门外,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复修,毁于民国28年(1939)。
对峰台戏楼:在对峰台南西干沟口,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毁于清同治三年(1864)。
回龙寺戏楼:位于北河街回龙寺庙前,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毁于民国13年(1924)。
铁佛寺戏楼:位于铁佛乡铁佛寺前,建于民国元年(1912),有场地可容千人,现保存完好。
祖师庙戏楼:位于东干沟云台山祖师庙前,建于清咸丰十九年(1869)。前有场院,可容1000余人,现保存完好。
黄金关帝庙戏楼:在黄金乡关帝庙前,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现颓废。
剧院
1970年11月26日建成柞水县影剧院,有座位1176个,电影、戏剧皆可演映。
农村演出一般利用古戏楼,无戏楼者皆搭临时戏台,演出后拆除。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