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柞水县新闻、广播、电视(1)

柞水县新闻、广播、电视(1)

关键词:柞水,柞水网,柞水在线,柞水万网传媒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柞水县人民政府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zhashu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85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第一节 新闻
1956年10月10日,《柞水报》创刊发行,主编赵恢元。设编辑、记者3人。报社附设印刷厂,有小圆盘印刷机1台,印刷、排字工2人。1957年编辑、记者增至4人,印刷、排字工增至3人。1958年编辑、记者增至5人。报社聘请县、区、乡三级通讯员100多人,特约通讯员十多人,月收各类稿件800多件。报纸初为8开版、周三刊,1958年改为4开版,日刊。第一版为要闻,第二版为本县新闻,第三版为文艺,第四版为时事。每期容量为20000字。
《柞水报》创刊后,坚持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及时准确、富有思想性的选稿原则,内容较丰富,颇受县内外读者欢迎。初发行量为600份,中期发行量为4000多份。后期6000多份。共出刊573期,刊用县内稿件3780篇,其中有20多篇新闻被《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商洛日报》采用;30多首柞水民歌被《群众艺术》发表。报社整理发表、由邓棋山演唱的柞水民歌,得到省文艺界重视,陕西广播电视台邀请邓棋山作了录音。
1958年12月,因柞水并入镇安县,撤销县制,《柞水报》停刊。
第二节 广播
一、无线电广播收音
1951年5月2日,成立柞水县收音站。其任务是通过干电池五管收音机,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的记录新闻,刻印为小报,送县委、县政府及各区委、区公所领导传阅,并通过板报向群众宣传。1954年全县5个区均建立收音站,组织机关干部和附近群众收听广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知识,活跃文化生活。1958年收音机普及到各学校、企业、机关单位和少数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全县有收音机、收扩两用机25台。各区收音站工作人员,背着收音机,跋山涉水,轮流到辖地的边远山区组织群众收听节目。1951~1958年,收听收音机广播达387430人(次),平均全县每人收听4.6次。1992年,全县有收音机、收录机6968台。收听广播和文艺节目,遍及城乡。
二、有线广播
1958年5月,成立柞水广播站,10月1日正式开播,时有喇叭187只。广播站设编辑、采访、播音员各一人,每天广播三次,内容除转播中央、陕西台的新闻外,还开办《本县人民生活》节目。1958年12月,撤销柞水县制并入镇安县,柞水广播站改为镇安县柞水公社广播放大站,营盘、红岩寺、东川、蔡玉窑4个区的广播讯号,仍由柞水广播放大站输送。1961年9月,恢复作水县制,原柞水管辖之东川、太白区划归镇安,原镇安管辖之凤镇区划归柞水,柞水广播站遂恢复。时全县5区,36个公社,203个生产大队,1330个生产队,由于农村电话线无资金改造,不能输送广播,只有营盘的药王、龙潭、太河、老林和石镇区的石镇、下梁、石坪、东坪、七坪9个公社通广播。1962年5月,经陕西省邮电管理局、陕西省广播事业局批准,改农村电话线路输送广播,1963年全部竣工。1964年建立营盘区广播放大站,并在万青、云蒙、红岩寺、黄土砭、张家坪、穆家庄、瓦房口、马家台、九间户、铁佛、肖台、皂河、宽坪、高桥、丰北河、银碗、两河、柴庄、红石19个公社,建立半导体收音放大站。1965年底全县广播喇叭发展至661只,有110个生产大队,167个生产队通广播,占全县生产大队总数的54%,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13.3%。1966年年底,全县共有广播喇叭1436只,比1965年增长117%,生产队通广播率上升至23.7%。“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广播站遭受冲击,自办节目停止,农村广播网路无人管理。1968年“5·18”两派武斗中,19部延河牌收音机被盗,一直未查清。
1972年后,广播事业有所发展,有条件的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边远山区建立收音放大站和小片广播网。1975年,全县建立小片广播网103个,其中蔡玉窑区12个,凤镇8个,石镇区29个,红岩寺区39个,营盘区15个。小岭、黄金、周垣、杏坪、肖台、柴庄、瓦房口、万青、马家台、张家坪、穆家庄、九间房、药王、老林、两河、曹坪、高桥、丰北河、西川、下梁、东坪、石坪、七坪、红石24个公社,亦建立了公社广播放大站。全县203个生产大队全部通广播,1196个生产队除药王公社营镇大队羊圈沟生产队外,其余均通广播。全县喇叭发展至24245只,其中农户安装23410只,占总农户85.5%。广播线路总长5672.5杆程公里。
1976年,由县广播站投资给羊圈沟生产队架设广播线,安装喇叭,全县农村入户喇叭24616只,占时总农户的9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从实效出发,发展广播事业。1992年年底,全县有广播专用线路610杆程公里;公社以下广播支线7240杆程公里;县至蔡玉窑区架广播专线97.5线公里,广播人村率为98%,入户率为92%,音响率为95%。
编播:1958~1961年,广播站(放大站)有编辑、记者、播音员各一名。编辑、记者负责采访,组织、修改稿件,参加县级各单位召开的各种会议,撰写新闻。1962年各区公所、公社和县级各单位均建立通讯组。全县时有通讯组135个,通讯员320人。业余编辑50多人。1972年在红岩寺、凤镇开办培训班,对通讯员进行培训。年底全县通讯组发展至210个,通讯员达500人。1975年由县委宣传部和广播站对42名骨干通讯员又培训一次。1984年,风镇区放大站设1名记者,专门采访、撰写稿件。1985年聘请骨干通讯员65人。1990年7月,对全县70多名通讯员又进行了为期5天的培训。培训内容以新闻报道的撰写为主。
播音一直坚持早、中、晚三次。根据季节变化和作息时间,有所调整。节目有新闻、宣传、教育、文艺、服务四类。新闻节目时间最长30分钟,最短3~4分钟,多围绕中心工作宣传县委、政府指示、决定,报道农、工、商、文化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重大活动。县广播站在该节目中曾开辟《光荣榜》、《农村黑板报》、《一句话新闻》等栏目,颇受群众欢迎。宣传教育节目包括时事政策、理论学习方面的广播讲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卫生知识》等栏目。其中,1975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影响下,根据县委指示,县广播站举办“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讲座”,每周三讲一次,每次30分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县广播站以三中全会精神为主,宣传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1983年后,在法制宣传方面开办《法律知识》、《刑法问答》、《法制园地》;在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时期,开办《农村经济政策问答》、《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答》栏目;在振兴开发柞水方面,开办《认识柞水,建设柞水》、《发展商品经济》、《劳动致富光荣榜》、《新风赞》等栏目。文艺节目在“文化大革命”前,以自办节目为主,多为政治色彩很浓的小演唱、快板、快书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转播中央、省台的文艺节目外,还播放柞水人民喜爱的二黄、花鼓、黄梅戏曲片断。服务性节目有《柞水天气预报》、《信息》、《为您服务》等。1991~1992年,重点播放全县干部、群众学习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的新闻报道及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柞水经济的新人新事。《节约一粒米,爱护一棵苗》等5篇消息、通讯,分别获商洛地区一、三等奖。
设备:1951年柞水收音站只有1台5菅直流收音机,1955年增加1台7管直流收音机,话筒1个,五千瓦高音喇叭2只。1958年,县广播站购进600千瓦扩大机1台,前机增音机1台,远程牌收音机1台,话筒2个,唱机2部,苏式7.2千瓦汽油发电机1台,三用表、摇表各1个,钟声牌录音机2台。1961年恢复柞水县制后购进TY—2×250千瓦扩大机1台。1972年购进广西玉琳1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2台,1台县站使用,1台由蔡玉窑区站使用。1975年5月,县广播站迁至新址后,安装CY—3型500千瓦扩大机4部(有两部备用),增加602型录音机2台,调频收讯机1台,自制控制台、配电柜、电源配电柜各1台,自装播音桌1个,电唱机2台,唱片架1个。原600千瓦扩大机交红岩寺区放大站;TY—2×250千瓦扩大机改为两部250千瓦扩大机,调配给东坪、黄金两个公社放大站;7.2千瓦苏式汽油发电机组动力部分报废,电机配发石镇区放大站使用。1989年建成调频台。1992年3月,县广播站被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为柞水人民广播电台。
线路维修:柞水山大林深,多沟岔,广播线路旁河、靠山居多,一遇暴雨、洪水、泥石流,经常发生杆倒线断现象。1963年3月~1964年7月,全县分期分批对灾毁线路进行了一次维修,共栽电杆361根,换瓷瓶123个,更换生绣铁丝105公斤,安装避雷针42根,打拉线72条,修理喇叭102只。1970~1975年按标准化整网,推行“条条辐射布线”,提高终端喇叭电压,县广播站在七坪公社梨园大队进行试点。工程结束后被商洛地区广播管理站及兄弟县站评为甲级。全县整网工作于1975年底全部按时完成。1980年,除黄金公社外,全县以集体为主集资12196元,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对所有线路进行整顿。新架公社以下线路23条,对34.5公里的生绣线进行更新。共整顿线路334条,2244华里;新换电杆3085根,瓷瓶2029个,修理喇叭1416只。有10988只喇叭实行装箱。1983年7月中下旬,县境遭受大雨、大水灾害,全县4881杆公里的广播线路被毁,222杆公里(315线公里)受灾,倒杆线路2233杆公里(3420线公里),水毁木杆4054根,瓷瓶7937个,丢失铁丝长27945公里,致使4个区,31个公社,67个生产大队,571个生产队,广播全部中断。瓦房口公社广播站电机房被冲毁,损坏房屋23间。全县广播事业损失达23万元。县广播站通过区、乡组织劳力全力抢修。至8月28日恢复线路83.5杆公里(223.5公里)。新栽电杆235根,新配瓷瓶864个,换用新铁丝1700公斤,使25个受灾公社收到广播信号,恢复108个生产队的广播线路。1984年给各区救灾广播铁丝5000公斤,分给红岩寺1350公斤,凤镇2000公斤,石镇900公斤,蔡玉窑450公斤,营盘300公斤。在各乡、村干部、村民的努力下,广播线路全部得到恢复。
1985~1992年,县境又遭受多次大雨、大水灾害,特别是1988年8月13日晚至14日晨,九间房等乡遭大雨、大水后,广播线路全部中断。灾后恢复广播线路1302杆公里,换木杆1978根,换用新铁丝4109.5公斤,瓷瓶2097个,修理喇叭487只。

第三节 电视
1975年在县城东山(海拔1533米)建成电视差转台,使用内蒙古呼和浩特电视厂产50瓦黑白电视差转机,1975年12月29日正式转播陕西省电视台四频道节目。1980年12月,换用浙江余杭无线电厂产1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980~1987年11月,红岩寺、蔡玉窑、营盘、石镇、凤镇5区及大西沟铅锌矿先后建成彩色电视差转台。1986年建成卫星电视转播台。1992年,全县电视覆盖面积44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的19.12%;覆盖人口33640人,占1992年人口的21.8%。1992年年底,全县共有电视机3122台,平均每12户拥有1台。其中彩色电视1009台,黑白电视机2113台。彩色电视机属集体所有106台,私人所有的903台;黑白电视机属集体所有的71台,私人所有的2042台。
1993年年底,柞水县城有线电视台建成开播,时共有568户。每晚8时播映。节目有柞水新闻、文艺。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