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柞水渔鼓历史渊源

柞水渔鼓历史渊源

关键词:柞水,柞水渔鼓,历史渊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柞水史志办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zsyswh.com/_d270156161.htm
  • 感谢 zhashu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4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柞水渔鼓又称柞水渔鼓道情,是终南山道教文化的产物,其伴奏乐器渔鼓又称道筒。柞水渔鼓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和世代相传的老艺人回忆,老子李耳在终南山北麓楼观台写下道德经,并在此开坛传道,因柞水与道教发源地周至楼观台仅一岭之隔,柞水地处终南山南麓,占据了优越的地理条件,道教向南传播,柞水首当其冲,为传善要地,传经布道活动遍布柞水。地处终南首邑的柞水林丰木盛,境内人民伐竹截筒做成渔鼓,随时随地在田间地头、公众场合、乡间聚会等生产生活场合用柞水民歌山歌小调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调演唱道德经文、演绎教化故事、表演戏文唱本、创作自编渔鼓唱段,延伸了传经布道的领域,促进了渔鼓艺术发展,丰富了渔鼓表现形式。

    唐朝开国后,李唐王朝将道教尊崇为国教,着力推行以道治国方略,唐太宗李世民多次到岭南柞水巡查防务,观柞水山大林深,生产条件、文化教育十分落后,为了管理此地,大兴道教,由于朝廷的重视,境内道观遍布,为柞水渔鼓艺术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柞水境内道人唱道情、群众打渔鼓宣讲道家教义、推崇孝义道德之风盛行。

    柞水渔鼓发展到清代更为兴盛。据渔鼓传人汪正刚(已于2008年5月病逝)回忆,其祖上均为渔鼓老艺人,其祖汪显贵在清乾隆七年(公元1743年)曾带二夫人王氏桂花在皇宫为皇上演唱柞水渔鼓,受乾隆皇帝赞赏。柞水多移民,有从南方诸省北迁的移民,据《柞水县志》载,乾隆38年(公元1774年)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移民纷纷来此圈地开荒,南方诸省移民迁徙至此,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方言,长期以来,当地方言和南北语言相互糅合交融,形成了现如今独特的柞水方言,基于此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柞水渔鼓声腔。

    柞水渔鼓历史久远,世代相传,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柞水以及陕南地区广为流传。由于柞水渔鼓的艺术性和惟一性特点,使其更具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以柞水为中心,柞水渔鼓流传辐射到陕南地区的宁陕、镇安、旬阳、山阳、镇巴、紫阳等地。

    另外,在柞水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亦足以佐证柞水渔鼓的悠久历史。据民间传说,唐玄宗时,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把渔鼓传给弟子韩湘子,韩湘子以渔鼓传经诵道,在柞水安十沟度爱妻林英成仙,又在西沟马鞍岭度其婶娘成仙。至今,柞水境内尚存有湘子洞、湘子沟等地名及丰富的民间传说。据有关史料记载和百姓口传,药王孙思邈就是道教修炼者和传承人,为了普度众生,以德济世,以药济世,他既传道又采药,到柞水后他见境内百姓创造性的将竹筒做成乐器传唱渔鼓道情,极为赞赏,在为百姓治病之余,也用渔鼓传唱道歌,教化育人,在柞水药王堂留下了流传至今的美好传说,至今留有药王庙、药王晒药台等遗迹。

    千百年来,柞水境内道观遍布,既有修行道人打渔鼓、唱道情、宣讲道文,唱道歌,教化人,又有民间艺人自发参与,将民歌小调融入其中不断传承创作,唱本更加丰富多样,百姓多有效仿,群众喜闻乐见,成为农耕生产农民休息间隙、农闲娱乐、百姓聚会时的重要文化活动形式,甚至衍变成百姓喊冤叫屈的形式。道人的传唱、民间艺人的再度创作和群众的积极参与对柞水渔鼓丰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敬奉道教,听从教化,乡风和谐,人民孝义。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